湖南大学王兆龙助理教授、段辉高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郑平院士合作,基于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制备了具有微蘑菇结构阵列的超疏水表面,液滴在该表面的接触角达到了171°,并且展现花瓣效应。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刘连庆研究员领导的微纳米机器人课题组利用激光产生和控制的气泡作为微型机器人,将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微小零件装配在一起。
香港城市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申亚京教授带领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款毫米级的软连续体机器人,其在线控和磁场的混合驱动模式下同时拥有大转角和高精度操作能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冯林教授课题组学生宋斌,近日在国际期刊《biomicrofluidics》发表了一篇文章“on-chiprotational manipulation of microbeads and oocytes using acoustic microstreaming generated by oscillating asymmetrical microstructures”。
阿联酋khalifa university的t.j. zhang教授和hongxia li博士,近日在知名期刊《soft matter》发表了一篇高质量文章“imaging and characterizing fluid invasion in micro-3d printed porousdevices with variable surface wettability” 。研究人员在实验过程中使用微纳 3d打印设备,该设备具有2μm分辨率,50mm*50mm的加工幅面,加工微流控器件。这台设备来自深圳摩方材料公司,型号为nanoarch s130。基于微纳3d打印的微流控器件,结合多相流成像技术,研究微尺度多孔介质中的多相流动。
近日,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陈小明、李宝童、邵金友教授等研究人员,从功能压电纳米复合材料的改性与压电器件的微结构拓扑优化等两方面出发,利用面投影微立体光刻3d打印技术(nanoarch s140,10μm精度,深圳摩方),通过设计并调节压电氮化硼纳米管材料(bnnts)和光敏聚合物树脂的界面相容性,结合拓扑优化微结构方法,实现了具有高灵敏度、宽响应,且结构可覆形的柔性压电传感器制造。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陈华伟教授课题组近期在《advanced science》发布最新研究成果“micro–nano hierarchical structure enhanced strong wet friction surface inspired by tree frogs”